一直以来,家居、建材行业都与地产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正是所谓的“一鲸落,万物生”。疫情之后,地产行业迎来了暴雷潮,上下游的家居供应商也不得不面临坏账增加、回款周期加长等经营风险,加上疫情后消费疲软,行业从生产、经营到日常交流都受到了诸多影响。
消费疲软,家居零售“拖后腿”疫情之下,社会消费疲软是各行各业均在共同面对的难题,但在各类消费品中,唯独家具类零售总额多次排在倒数位置,以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建筑及装潢材料在各类消费消费品中位列倒数第三。
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并未完全改善,但从消费端来看,已有不少消费品类在逆势增长,然而,家具类消费却一直在“拖后腿”,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线下消费仍占据家具消费的主导地位。尽管当前整个家居行业都在积极布局多元化销售渠道,比如增加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但在国内家居市场中,线下消费仍有8成左右的占比。
这跟家居行业消费链条长有一定关系,当中包括体验、安装、售后等环节,消费者或许愿意在线上进行咨询,但对于高单价的家居产品,线下仍是主流的购买渠道。
另一方面,跟粮油米面等刚需消费相比,家居大多都属于改善型消费,比如旧房置换,消费者可以选择不购买新家具,或者晚点再装修;加上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下滑,购买家具、进行家装的需求也会减少,整体来看,家居消费更容易受经济环境影响。
当然,整体来看,消费信心受到影响才是核心。经济下行,消费者自然更愿意捂住钱包,特别是家居这种大宗消费。日后即便疫情逐渐消失,但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能还会需要一段长时间来消化,消费者才可能会重拾消费意愿。
地产回暖,家居行业开始困境反转所以说,尽管“新十条”防疫措施已经颁布,但消费信心要恢复起来,可能还得等到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在此之前,对家居行业来说,“三支箭”才是更快速的“安慰剂”。
在“三支箭”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地产行业将会迎来几个方面的利好。首先,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可以缓解大部分房企的资金困境,越多房企“活下去”,受“暴雷潮”影响的家居企业就越少。
其次,早在11月央行就发布了“16条”,涵盖行业融资、保交楼等多方面,大大改善了民营房企的经营环境,对其后续拿地、销售、开工、竣工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最后,各地陆续出台“取消限购”政策,也大大降低了购房门槛,预计未来的新购房需求将会有所增加。
这些利好将能同时提振家居建材行业的B端和C端。从B端来看,随着地产行业复苏,大宗业务将迎来新增长。此外,随着防疫措施的调整,家居企业出海的机会也会增多,近期,已有不少地区的商会通过包机将企业送出海,积极洽谈大宗订单。
而从C端来看,随着新房交付回暖,消费者的家装需求也会陆续增多。此外,随着疫情防控的调整,家居厂商的生产链也会恢复正常,不用面临区域封控停产、员工感染停产等问题,物流链也会逐渐回到正轨,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望降下来,产品从生产端走到消费端的道路也会更通畅。
家居新范式发现,不少家居企业均在为地产政策利好发声。欧派家居表示,从公司9月、10月的大宗业务的项目情况可以看出,保交付的政策逐步落地对于临近交付的项目进度重启有一定的积极拉动效果。志邦家居也在公告中提到,在 “保交楼”措施下,公司的大宗业务有望在四季度出现改善。
强者恒强,行业分化加剧?可见,地产行业回暖对家居行业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除了能拉动大宗业务回暖之外,家居企业再度大规模计提减值风险有望减弱。
就在这“一增一减”里面,家居新范式发现,龙头家居企业是最有望通过大宗业务进一步加大与其他企业的收入体量,毕竟能承接地产大宗业务的企业,自身的规模都不会小,但这也可能加剧了家居行业的两头分化。
另外一个可能加速行业分化的趋势,则是近年整装、定制化需求已经成为家居消费的新趋势,这促使家装家居企业积极探索提供标准化、一体化服务,并不断提升企业对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
家居新范式发现,近年传统上游硬装企业向中下游扩张,家具销售企业由下游向中上游扩张,定制类企业探索向上下游扩张等现象也确实在不断增多,在这样的趋势下,资源整合以及供应链实力相对更强的头部企业,在业内迈的步伐确实也会更快。
在今年的《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也提到了家居行业未来的目标,包括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增加高质量产品供给等内容。
不难看出,三年疫情之下,家居行业已经走到了“全新航线”的赛道之上,行业内的竞争正在加速,企业间的实力也在不断分化。企业想要留下来,唯有在多方面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强者吞并弱者,乃是商海里永恒不变的发展趋势。
来源:家居新范式